/News.aspx
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、濕度最大的季節(jié),今年三伏天從7月16日開始,7月16日至25日為初伏,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,8月15日至8月24為末伏。
三伏天氣候特點
三伏天日期是是按節(jié)氣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。“夏至三庚數(shù)頭伏”,按農歷的規(guī)定,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(干支紀日法中帶“庚”的日子稱為庚日,如庚子、庚申等)為初伏(也叫頭伏);第四個庚日為中伏(也叫二伏);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(也叫三伏)。
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,即所謂的“六邪”中的暑邪。“伏”就是天氣太熱了,宜伏不宜動。和以往相比,今年的三伏天整整推遲4天,根據(jù)氣象部門相關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今年氣溫變化較大,今年會更熱。三伏也是一年一度“冬病夏治”的好日子,今夏雨水多,防寒祛濕很重要,冬病夏治有何注意事項?
冬病夏治
“冬病夏治”是中醫(yī)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,它是根據(jù)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中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的原則,利用夏季氣溫高,機體陽氣充沛,體表經(jīng)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,通過適當?shù)赝ㄟ^穴位帖敷、針刺、藥物內服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,益氣溫陽、散寒通絡,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(fā)疾病的目的。
三伏貼是一種源于清朝的中醫(yī)療法,“三伏貼”,又名天灸,在一年中最炎熱的三天(初伏、中伏和末伏),將辛溫的外用中藥材,生姜、白芥子、細辛、干姜、川芎等藥物,將膏藥敷貼于特定的身體穴位上,再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化學熱、熱性刺激,達到治病、防病的效果。
三伏貼屬于診療手段,主要是針對哮喘、老慢支、肺氣腫、反復感冒、鼻炎、咳嗽、咽炎、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慢性腹瀉、痛經(jīng)等因“寒邪”引發(fā)的疾病,也適用于怕風、怕冷、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患者。
三伏貼貼什么穴位?
適合貼三伏灸的人群主要是以下六類:
1.呼吸系統(tǒng)患者如過敏性鼻炎、哮喘、支氣管炎、慢性咳嗽、咽炎、體質虛弱易反復感冒者;(膻中、中府、肺俞、定喘、大椎、膏肓穴)
2.消化系統(tǒng)患者如慢性胃炎、腹瀉、結腸炎、胃痛、小兒厭食、消化不良、脾胃虛弱等;(中脘、神闕、脾俞、胃俞、足三里)
3.運動系統(tǒng)患者如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,頸肩腰腿痛等虛寒性關節(jié)炎,肌肉疲勞等;(大杼、命門、身柱、曲池、足三里、外關、陽陵泉)
4.婦科疾病患者如月經(jīng)不調、慢性盆腔炎、宮寒、痛經(jīng)、產后身痛等;(三陰交穴)
5.小兒疾病如消化不良、厭食、體虛易感、哮喘、支氣管炎、遺尿等;
6.體質虛弱、免疫力低下、調節(jié)亞健康狀態(tài)。(神闕、中極、關元、腎俞、命門、足三里)
三伏貼注意事項
三伏天灸的貼藥時間多長才適宜?據(jù)介紹,成年人的貼敷時間為2個小時以內,小孩時間酌減,因天灸藥物中含有較強的刺激性藥物,2歲以下的幼兒、孕婦及發(fā)熱患者不宜使用三伏貼,所有患者貼藥時間均以皮膚所能感受和耐受的灼熱感為度,少數(shù)病人因皮膚太薄、太敏感,和藥物接觸的局部皮膚會出現(xiàn)水皰,貼伏貼膏前一定要主動和醫(yī)生溝通,用藥時也要密切注意觀察皮膚狀態(tài),注意避免灼傷皮膚。
穴位是人體臟腑、經(jīng)絡、氣血的匯集點,三伏天貼敷,最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(jīng)絡,直達病處,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。
貼敷期忌食生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慎食易引起化膿的食物,如牛肉、燒鵝、鴨、花生、芋頭、豆制品等。偶有出現(xiàn)皮膚過敏者,戒食魚蝦、辛腥、生冷等易致敏食物,并到醫(yī)院就診。貼藥當天不能游泳,4-6個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。
版權所有:武漢名實生物醫(yī)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Copy right 2015 Rights Reseied
服務熱線:400-707-3399 鄂ICP備06004725號